Board logo

标题: 蝴蝶飞不过大海 [打印本页]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07-4-4 21:44     标题: 蝴蝶飞不过大海

今天又有捐助人收到贫困生来信,信中暗示要钱买自行车,捐助人感到很生气,甚至想放弃捐助,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如何回信?要不要停止捐助?

不断有捐助人问如何处理类似问题。这可能就是城乡差异,思维模式和文化观的不同,双方需要多沟通,相互增强了解。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篇流传很广泛的帖子《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文章开头写到:“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个题目看起来也许有些荒诞,可这却是实事。我的上海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Starbucks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
文中的作者是农村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昼夜苦读,最后考上大学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她发现与同学们相比真是土得掉渣。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没摸过计算机,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不知道足球中香蕉球是什么意思。又经过几年城市熏陶,一直到硕士毕业,付出比城市孩子更多的辛苦,最后成为这座城市的高薪一族,才可以和其他白领一起喝咖啡。

农村的孩子很不容易,熬了18年,想法和价值观才勉强接近都市白领。而我们捐助的贫困生们,现在还在山区读小学、初中,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睡的是稻草,家里有病人(农村医疗很是薄弱,大多贫困生家庭父母才40来岁,都有不少疾病),他们的思维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事物判断能力及标准,哪里能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捐助人相同。

在耗子眼里,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猫更可怕的动物了,而在人类眼里,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该是狮子老虎了吧,判断标准不一样,想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贫困生暗示或明示或直接想捐助人要钱的事情,在他们看来或许也是正常的事,尽管山区人淳朴,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城市捐助人在捐助内容及方式上存在判断标准差异的不理解。他们不会按照城市人的思想方式去想问题,所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他们还小,不懂事,想得到多点捐助却不知道用什么途径。家里的每分钱都渗透着父母浑浊的汗水,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城市佳肴也许是一辈子可望不可及的美丽的梦。人,生而平等,对他们而言,或许只存在于生与死这两个瞬间。他们凭借对城市的自我理解,对捐助人的自我理解,寄出了很可能是人生的第一封信,多数是求助信。

如果您去过山区考察调查过,就会发现,你去那里的包车费,有些山村司机收得比当地人坐车还贵,尽管山村司机知道你是助学的人,是帮他们村里孩子读书的人,但还是会想在你身上多挣点钱的,因为你是从城市里去的人,在他眼里,你比当地人有钱。这不是那司机个人的错,这是贫穷落后知识贫乏和城市人对于来钱渠道的理解差异。这种差异的填补也许真的需要那人再苦读18年的书?

陈永贵在农村时,对城里人的八小时工作制度十分看不惯,他说,我们农民每天辛苦下地干活,披星戴月浇地种田,没有星期天,而城市人怎么那么舒服,一天就干八小时?这不公平!后来陈永贵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才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一直看不惯的八小时工作制还是世界工人们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呢。

对于城乡的差异,副总理尚存有如此的理解,何况那些贫困山区的蒙蒙学童?
蝴蝶飞不过大海,怎能忍心去责怪?
作者: 信天谨游    时间: 2007-4-4 21:45

jenny311说:
这个情况,原来晓筠资助的孩子也碰见过。我觉得和孩子说明白就好,哪些东西是捐助人可以捐助的,比如学费,书本费等等。哪些东西是要靠自己的努力,长大去赚钱自己买的,比如说自行车。
我们鼓励孩子给我们写信,孩子要的奖品五花八门,有要发卡的,有的想给妈妈买化妆品的,要手表的等等。我们一般都只给书,文具等。

筱筠说:
是,我资助的孩子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我要过东西。我上个学期没有解释地停止了给她们姐弟俩寄钱,她们一个学期也没有给我写信。但是春节过后,上个星期我收到了姐姐一封信,字迹很潦草,也没有落款。我和老师说,我会回信给她,如果她需要,我会再继续资助。为了她的将来,我会恢复资助她的。我就是不太有原则,心硬不起来。
不过有时候想想,农村的孩子们太需要和外界沟通,而这种机会并不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待这种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snowwhite 说:
没错,我们是应该更多一些理解。
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或者亲戚的孩子提出要什么礼物的要求,一般我们是不会因此就对孩子产生不好的看法的,所以我想,真要帮他们,就用心去帮。合适不合适应该我们去引导。
有个孩子给我写信用很好的信纸,纸很厚,很漂亮,很贵,因为信纸太厚,还超重了。我收到信后心里想有点浪费,想着是不是这个孩子不太懂事,既然那么困难还这样奢侈。
孩子的来信让我很感动。他说,很多年了,没人真正跟他谈心和交流,没人重视他想什么,没人真正关心他。他说给我写信是他认为的最郑重的事情,他精心地挑选了最好看的信纸和用最工整的字体,认认真真的给我回信。
我想这是他特殊的表达方式,我很感动。幸亏我没有责怪他浪费。我现在很欣慰地接受他对我表示感激和尊重的这种方式。

悠然飘飘:
蝴蝶虽然飞不过大海,但它可以看到蓝天。因为蓝天比大海大得更多更多。。。
从捐助孩子这几年来,孩子也开始向我要一些课外的书和物品,有的我给了,有的我没有给。我说不出那种感受,但我想我会尽量去做。
听身边的一个朋友偶然说起他的事,他从小学捐助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快要毕业了,很快社会上就多了一个有知识的大人了,她也会去帮助更多的人。。。”那一刻,他那么平静的口气让我由心的感动。
世界很大,生命很无常,我们依然在付出着一份对社会共有的责任。

虞兮0924
是的,真的是心态使然。
有次我去出游,进去有10里山路。我在路边请了个路边的十岁小男孩带路,说好10元钱。路上我买了很多铅笔,打算送给山里的孩子们。后来出来回到路口,他主动开口让我多给2元钱。我本来打算把剩下的十多只铅笔都送给他的,听了这话,不知怎么,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觉得他没有诚信。但是那孩子很可怜,我又不忍心拒绝。于是给了他12元,但铅笔没有送他了。事后又有些后悔,他毕竟只是个小孩子。
唉,说不清。这种感觉在其他地方也有过。有时准备好了铅笔练习本打算送出时,那些小孩子却跑过来伸手说:hollo,money。心里就觉得很别扭。
不知道这时到底该怎么办。

漫步轻灵:
每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他们对于这类事情的处理也会不一样。在我的认识中,助学不仅仅是资金的资助,更有文化观之间的交流、相互感情的交流,特别是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有些文化观可能是相通的,有些可能是不相通的。
我资助的一个孩子,有次来信说他的眼睛有些近视,他希望父母给他配眼镜,父母一直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觉得没有心思学习,特别希望有一幅眼镜;又有一次,他说他的自行车丢了,父亲狠狠骂了他一顿,整整三天没有和他说话,陪他到处找,最后也没有再买一辆车给他。他在信中诅咒了那个小偷,也对父亲的严厉感到受伤害,学习的心思也因此受到影响。

ruyi119
个人觉得交流其实不困难。
当地人的有些想法与我们不一样,比如有些地方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也不需要给吃饭住宿的费用。当地人就觉得很正常,而在我的思维里,这多难为情,即使是亲戚也太打扰了。
觉得当地人自己人很帮着自己人,很有凝聚力。
如果孩子情况特殊,真的很需要,而对捐助人而言又是举手之劳,那么多帮助一点又有何不可。小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有,他自然也是想要的,可家里并没有能力供给,那他只好告诉捐助人了,请理解他们心里小小的盼望。
有些孩子说看到其他同学有什么什么,其实也不一定就是暗示他自己也要什么,孩子把捐助人当知心人呢,在家人面前说不了了,或者就会在你面前说。其实孩子也只是说说而已,不必想太多。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同朋友聚会时说起,某某的包包很漂亮很经典,可这就是想要个某某的包包吗?不是。
作者: suisui    时间: 2007-5-2 22:16

即使是城市的孩子,也会问大人或者亲戚暗示要东西的,能够要东西,其实已经说明他将你当成了很重要的人了;就想他是自己的子侄,然后以正常的方式告诉他这个是否能够给他吧.
作者: 叔孙仲通    时间: 2007-6-5 21:19

楼主的文章我看过不少,对您很钦佩。
至于此文谈到的问题,我并不完全赞同楼主。捐款者很多都不容易。城里人不欠山里人的,尤其是去助学的人。道德水平之高下和城乡差别没有多大关系,在道德以正常标准看待农村人正是对他们的尊重。仓廪实而知礼节,并不是说仓廪不实就要索捐。农村人、很多穷人是很讲道理的。我对索捐者一概拒绝,我们资源有限。
作者: xiaohe    时间: 2007-8-25 22:45

蝴蝶也许是飞不过大海,但我也想要让它努力去飞
作者: ikit    时间: 2007-11-14 01:00

如果那些小孩是自己得小孩或者弟弟妹妹, 那么很多问题的答案就容易多了, 能给的则给, 不能给得也会讲清楚道理.   
我觉得, 有些问题或者情绪的产生, 不仅仅是彼此间的思想意识的差异  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他们真正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看到, 即使我们以为我们做到平等.
当然, 如果你觉得上面那个"我们"涵盖范围太广了, 你可以把它缩成"我".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样, 但是如果是我的小孩或者弟弟妹妹甚至我认识的其他小朋友, 如果他们像我要1000块去买一盒的巧克力, 除非有特殊理由, 要不我肯定会认定这是胡闹,但也只会觉得是小孩子胡闹而已, 跟他们讲讲不给买的理由也就过了,但我会记住他们喜欢巧克力, 以后买礼物的时候会搭上份, 事实上我确实曾为个喜欢巧克力的小朋友买过几百块钱的巧克力.  我问自己, 如果是我支持的小孩问我要100块去买巧克力, 我是不是还会认为只是小孩子的胡闹呢? 我是不是同样的给他们一个提供"特殊理由"的机会呢??  我理直气壮的拒绝以后, 还会不会同样耐心的给他们一个解释??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 也不知道到底哪种是对, 我想那就做我认为不是错的吧, 尽了力所能及的心就好了
作者: 李井然    时间: 2014-1-13 11:24

理解万岁在这里显提更重要




欢迎光临 信天谨游 (http://www.xintian.org/bbs/cn/) Powered by Discuz! 5.0.0